为深入贯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乡村振兴进程,并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广东省全面实施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在此重要背景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启动了2024年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响应号召,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多支突击队,引导广城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把课堂所学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展示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
7月19日是星火突击队在珠海市斗门区社会实践调研的最后一天。上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银平、教研室主任谢玲和小托村第一驻村书记陈瑞宜的带领下,星火突击队前往本次暑期三下乡“百千万工程”建设第五站——龙西村,开展红色研学线路设计实地调研活动。
位于斗门区井岸镇的龙西村是斗门区重要的革命老区,是抗日游击大队、解放战争武工队的主要驻地,作为两次黄杨山战斗的后勤根据地,全体村民全力支援革命事业,踊跃参加游击队、为游击队传递情报、送水送饭,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积极筹集军粮,为斗门区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斗门地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在这里升起。

(龙西村文化活动中心)
星火突击队顺利抵达龙西村文化活动中心。龙西村驻村第一书记傅永、选调公务员唐浩宇等村干部热情迎接了队员们。座谈会上,傅书记向星火突击队简单介绍了龙西村党建、经济、文化建设与传承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突击队员对龙西村也有了更全面具体的认知。

(龙西村驻村第一书记傅永等村干部热情接待突击队)

(驻村第一书记傅永向星火突击队介绍龙西村的基本情况)
二、对话革命英雄后人,踏寻先辈足迹
突击队采访了龙西村“第一批共产党员”容煜的长子容兴国先生,在采访中,国叔分享了其父亲容煜一心向党、为民奉献的革命故事。1937年5月,23岁的容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被编入 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并担任战斗小分队队长,后返回龙坛村作为地下党员继续带领村民干革命。1944年6月,日伪军在第一次黄杨山战斗吃了败仗, 但不敢声张, 总想伺机报复, 连续开展了多次扫荡 。同年秋天,在一次日军扫荡中,容煜经历了“才出鬼门关,又入豺狼口”的悲壮遭遇,面对日军架在脖子上的尖刀,面对非人酷刑,被逼问党组织的秘密时,容煜毫不畏惧,宁死不招,展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
谈起父亲容煜的性格,国叔总把“老实”二字挂在嘴边。解放战争结束后,容煜投身于金融事业,对于之前枪林雨弹,九死一生的革命斗争经历从来不提。国叔还提到在抗日战争年代,龙坛村村民对村内的共产党人和游击队队员都十分敬重和拥护,有很多村民都是堡垒户,他们常常主动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游击队员送水,即便送水过程中遭到日军子弹的袭击,甚至水壶都被日军的子弹刺穿流水,老百姓们也毫不畏惧,党群关系如鱼水情深。
谈到容煜对子女的教育,国叔说:“我爸爸成长的时代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也吃了很多没文化的亏。轮到我们这一代,爸爸非常重视学习,千叮万嘱要求我们兄弟姊妹一定要好好学习,强调读书才有出路。”
采访的最后,国叔寄语我们年轻一代:“青年一代,要好好学好文化知识,也要学习革命前辈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做人要老实,不求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采访龙西村革命英雄容煜的长子容兴国先生)
随后,龙西村的后备干部容敏慧在会议室向突击队员们分享了龙西村的革命斗争历程。据她介绍,斗门区的第一面红旗正是在龙西村这片热土上高高升起的,这源于龙西村在抗战时期便已成为中山八区游击队至关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龙西村更是成为了中山八区武装力量的核心所在。在这片充满革命精神的土地上,全村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全力支持革命事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奋斗的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
容敏慧特别向突击队员们介绍了龙西村两位杰出的革命先驱,同时也是龙西村首批共产党员——容振与容煜的故事。其中,容振同志早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投身于游击队之中,随队转战粤中各地,参与了多场激烈的战斗。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返回龙西村后,致力于武工队的建设与发展,并积极开展反对国民党“三征”的斗争。面对已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同胞兄弟,容振同志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与无私的情怀,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义灭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永不叛党的庄严誓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容振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龙西人民的骄傲之子,也是斗门人民的共同荣耀!

(龙西村后备干部容敏慧向星火突击队分享龙西村的革命斗争历程)
三、革命薪火相传,奋斗铸就辉煌
为深入探究本地革命斗争的悠久历史,并传承宝贵的红色精神,在傅永书记的带领下,突击队员们前往了升旗广场。正是在这里升起了斗门地区首面红旗,亦曾作为硝烟弥漫的战场,见证了无数英勇与牺牲。时光荏苒,岁月已逝,但村中黄泥墙上那密布的弹孔,依旧触目惊心,它们仿佛是静默的讲述者,不断诉说着往昔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段由血与火共同铸就的辉煌历史。
随后,傅永书记引领突击队员步入云石容公祠。据傅书记介绍,此处计划打造成龙西村革命斗争展览馆,展馆将以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包括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先进的多媒体交互等,通过“觉醒”“抗日”“解放”“新时代”四个篇章,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斗门地区和龙西村的革命斗争史,并展现新时代龙西村的发展新面貌,生动展现龙西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与巨大变迁。

(村中黄泥墙上的弹孔)

(参观云石容公祠)
此外,云石容公祠的二楼拟建“容耀龙西”航空主题展馆,旨在纪念从龙西村走出的容氏父子—容嵩光、容兆明和容兆珍。容嵩光创办航空学校、飞机公司,培养出20多位优秀的航空人才。其长子容兆明是中国训练跳伞技术第一人,次子容兆珍是一位爱国华侨,也是斗门博物馆的捐赠者,更是滇缅公路上的英雄。他们被誉为“航空救国的实践者”。该展馆将聚焦于他们的卓越贡献及中国民航飞机的发展历程,通过航模展示与图文并茂的详尽解说,为访客呈现一场知识丰富的盛宴。
四、红色梦想,青春力量,携手共创未来
星火突击队在傅永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珠海市斗门区实验中学,该校作为村校共建的红色党建爱国主义教育园地,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使命。
斗门区实验中学副校长陈玉峰热情地迎接了突击队员的到来,并共同回顾了斗门地区丰富的红色历史传奇。陈校长在交流中强调,学校始终将红色文化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每学期开学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斗门红色故事的深入讲解培训。经过精心培训的学生们,成功转型为红色文化的小小传播者,他们不仅会为来宾介绍传奇革命事迹,还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思政课堂生动讲述斗门的红色故事,展现了学校红色教育的显著成效。

(斗门区实验中学副校长陈玉峰与突击队员交流学校红色文化教育情况)
在教育园地内,傅书记为突击队员详尽阐述了龙西村的红色故事传奇,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众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教育园地的设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红色历史的认知,更促使他们内化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成为红色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与传播者。未来,斗门区实验中学将深化村校共建的红色党建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傅永书记为星火突击队讲述龙西村的红色故事)
本次探访,通过实地走访革命老村,突击队充分感受到了斗门地区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日后设计红色研学路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探访活动结束后,突击队员会积极筹备,将龙西村的红色资源与其他五个行政村紧密联结,精心打造一条集乡村自然风光与革命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适合大、中、小学生的红色研学路线,在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的同时,也助力乡村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龙西村大合照)
(图文:星火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