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2025年4月25日,公共管理学院特邀广州市越秀区馨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精神心理健康分会委员潘华东老师,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带来一场关于健康社区营造实践的精彩分享,以生动案例解读行业前沿动态与创新模式。

潘华东老师开篇援引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支持城市更新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指出在政策支持下,城区零星空闲地块的统筹利用迎来新机遇。以公共利益优先,通过建设公园绿地、社区服务中心等方式补齐城市短板功能,正成为健康社区营造的重要方向,这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分享中,潘老师引入多个经典案例,剖析健康社区营造的多元路径。他详细介绍了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的330农场社会企业模式,以及容桂伍权威庇护工场、容桂细滘康园中心和伍权威基金会资助下社会企业的成功运作经验,并以稻香村青少年农业生态科普园为例,展示健康社区营造与教育、公益结合的创新成果。
其中,潘老师着重分享了落地实践的顺德容桂伍权威庇护工场农疗科普基地设计项目。该项目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社会组织运营、慈善力量助力为核心,针对容桂西部辖区内以精神与智力残疾为主的人士,创新采用“农疗+工疗”服务模式,将城市边角荒地打造成“残健共融”的综合性农场。项目分两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聚焦康复培训与共融成长,以“园艺活动”为辅助,为残疾人士提供劳动、生活、社交技能培训及服药跟踪等服务,助力其自力更生,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共建,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社会融入。第二阶段致力于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爱心认种、农产品销售、餐饮消费、文化展示、公益集市,以及开发农业科普研学路线、打造青少年儿童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形式,结合慈善捐赠理念,打通项目“造血”渠道 。
此外,潘老师还分享了“园林芳草植物工坊”这一产教研结合的示范样本。该工坊落地于广东省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由广东四季景山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和广州馨和社工中心联合打造,充分展现了院校、企业与社区在健康社区营造领域的协同创新成果。

本次分享会内容丰富、案例详实,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健康社区营造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更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未来,公共管理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邀请更多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习平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
(图文:潘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