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甘泉文化大讲堂第三讲在我校甘泉书院开讲。此次讲座的专家是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邢益海研究员,讲座的题目是《从湛若水看岭南学派传承与文脉赓续》。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甘泉书院执行院长宋婕教授主持,中共广州市增城区委党校领导和学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100多人到场聆听,踊跃交流。

邢益海教授从江门学派与岭南文化、甘泉学派的形成及其对白沙学的修正、近世岭南学派传承、心性学的现代价值与岭南学统和文脉赓续等内容展开讲座。他指出,明代学术和思想文化的主线,是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日益僵化,心学思潮的崛起和流行。明代心学以白沙学开篇,甘泉学、阳明学接随其后,逐步崛起至高峰。陈白沙湛若水师徒二人不仅是明代心学的引领者,还将岭南文化首次推到了全国主流思想文化的前台,在此之前只有葛洪道教和惠能南禅宗在文化领域产生过全国性影响。至此,岭南文化和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时“齐名邹鲁”。湛若水终生以兴学养贤为任,成为岭南前所未有的大教育家。
邢益海研究员借用知名学者冯达文先生从个体与社会、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分析视角,探讨甘泉学,其“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是以心性学为旨归,呈现出心学和理学的“调和”形态。讲座中,邢益海强调对甘泉学的分析需要划分出早期、中期和晚期。湛若水早期学问取向,大体在“白沙学”范围内。自“五十得力”至致仕的中期,湛若水以主敬工夫修正白沙的主静说,提出“心性无二,动静合一,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知行并进”“德业举业二业合一”等有特色的命题,甚至主张“性即理”,倒向程朱理学或“正统论”的立场;同时以“大心说”在“格物”“支离”“儒佛”等问题上与阳明学展开论辩,甘泉学派逐渐形成。晚期大倡“无言”“默识”之教,天理与自然浑成,并有意调和阳明学派,回归白沙江门之学与心学一脉。故总体而言,湛若水仍是作为“江门学派”一员,以“陈湛心学”的标识成为岭南学脉和历史文化资源沉淀。

对于明清时期岭南学派及其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邢益海研究员指出岭南文化于明代中后期进入成熟、成型期。其中,文章之学和岭南风雅始于元末明初的南园诗社,经“岭南三大家”直至清中期文脉都未衰落;经世之学则以丘濬、海瑞为代表;义理之学以白沙心学为引领,湛若水甘泉学派、方献夫薛侃等岭南王学继之,将古代岭南哲学带入了黄金岁月。而考据之学则在“西学东渐”和“汉宋调和”论的合力下,为以科学知识论为基础的“新学”做好了准备。始于广东的“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文明的新知,催生着“新学”。广东人从得风气之先到领风气之先,逐渐引领近代中国走上向西方学习真理、救国图强之路。
最后,邢益海研究员强调关心价值(意义)追求境界的“心性之学”是宋明理学的主题,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主题,史家任务在于通过读解、诠释传统的“文本”,领会其中“意义世界”,从而将本民族的心灵和精神在历史上的运动轨迹描绘出来,并进一步确定其中具有永久和普遍价值的东西,以为当代人建立自己的思想世界提供精神养料。

本期“甘泉文化大讲堂”是由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共广州市增城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由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泉书院承办,已被纳入广州市社科联“广为人知”社科学堂系列。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联合广州市社科联、中共增城区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省社科院哲学所等单位共建甘泉书院,着力打造“甘泉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品牌,致力于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公众教育资源,定期为社会奉上高含金、接地气、润人心的文化大餐,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灯”在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光发亮。

(供稿:杨琦 供图:苏达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