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著名书法教育家、一凡解字创始人张帆老师做客“城市国学讲坛”,在科教城校区A3-208课室开讲“字说经典系列”第七讲,本次讲座主题是“人无信不立”,23级大财管1、2班的一百多名同学聆听了讲座。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是因为恪守了间接经验传递的铁律——守信!“信”是人赖以生存的美好品质,人与人之间依靠诚信架起沟通的桥梁,人与社会凭借信用建立紧密的连结。国有信必兴,家有信必和,人有信必贤。因此,守信重诺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健康发展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崇奉。

张帆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对“信”的讨论。第一部分是“什么是‘信’”,展现了“信”的本义与字形的发展,“信”的字形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做人的“信”的本质是不变的。第二部分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分析了孔子在《论语·为政》用来譬喻“信”之重要性的“輗”、“軏”二字,对车来说最关键的部分是輗或軏,对人来说就是“信”。第三部分是“人有信则立,业有信则兴”,用《三国演义》的“千里走单骑”、《韩非子》的“晋文公之信”、《史记•商君列传》的“立木为信”等故事来说明“信”对人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是是“言必信,行必果”,通过对“必”字的分析,辨明了“言必信,行必果”与“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区别,说话做事要有一个内心的标准,这个标准在孔子那里是“道”,在孟子则是“义”,在王阳明则是“良知”。
张帆老师的授课生动活泼,“烽火戏诸侯”、“及瓜而代”、“尾生抱柱”、“孔子遇盗”等历史故事信手拈来,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信”的内涵与意义,体会到了在生活中践行“信”要以“道义”为原则,这样才使人生始终走在正道之中。

“城市国学讲坛”自2006年创办以来,一直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文化自信”的宗旨,不断拓广讲座形式,拓深讲座内容,迄今已举办328讲。根据讲座内容集结整理的《城市国学讲坛》已出版九辑,并由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成为学校一张最具份量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城市国学讲坛”与“思政大讲堂”珠联壁合,邀请了一大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以及各方面模范人物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以“榜样力量+专业讲解”的方式讲解时政热点、诠释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普及法治思想,有效扩展了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校内师生接受了高层次的文化熏陶,也成为我们力行“第二个结合”思想的有益尝试。
(供稿:谭习龙,供图:苏达智,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