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13日下午,书与远方“非遗筑星梦”世界孤独症日主题公益活动在朱村街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院联合广州市增城区图书馆、广州市增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主办,广州市增城区希望树助学扶困公益中心与我校甘泉书院、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共同承办,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文化站、科教城社区、社工站、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星火志愿者协会、国学社团、公共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心手相连手语协会、科教城社区特色美育示范基地、全民阅读社区学习中心、中华诗教文化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协办、岭南古琴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广州嘉宝果天然饮用水公司及广州增银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协办。该活动吸引了政府、学校、社团、家庭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近400人共同参与,以非遗文化为桥梁,为孤独症儿童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现场化作爱的港湾。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与多家孤独症康复机构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累计开展关爱活动300余场,将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融合模式。2023年学院随学校整体搬迁至增城科教城后,主动对接增城区残疾人联合会、朱村街社工站等政社机构,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进社区”品牌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正是校企社政四方联动的创新实践。

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社团青年志愿者的精心筹备中拉开帷幕。近百名“红马甲”提前布置场地、规划动线,用青春热情为“星星的孩子”搭建起温暖的活动空间。14时整,参与家庭有序签到入场,孩子们接过精美的打卡券,眼中闪烁着对探索的期待。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在致辞中强调:“非遗文化承载中华底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非遗传承与创新,为这些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创造力,培养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抱更广阔的人生。”

广州市增城区希望树助学扶困公益中心理事长苏诗茹在致辞中倡议:“心智障碍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多样性的一部分。希望大家用理解和善意为他们点亮更多可能。”

文艺汇演环节成为心灵治愈的序章:国学经典讲习团的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一样》和《星星的孩子》传递着温暖力量,星火志愿者协会与心手相连手语协会的手语合唱《世界赠予我的》清澈纯净抚慰心灵,国乐社的古筝演奏《兰亭序》悠扬深邃展现文化魅力,茶艺社的茶道表演展示静谧优雅,让观众沉浸于传统文化的禅意之中。国学经典讲习团带来的情景剧《甘泉与阳明》,由学院师生自编自导,通过历史故事,传递心学智慧与人文关怀,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非遗游园会现场化身文化探索乐园。本次游园会匠心打造“文化解码”科普矩阵,以传统技艺为纽带串联起七大文化驿站:墨香四溢的书法台,英歌舞的铿锵脸谱,节气轮转的农耕智慧,京剧行头的华美密码,非遗纸灯的匠心巧思,甘泉书院的文脉传承,以及孤独症科普的暖心互动。体验区更是精彩纷呈,剪纸工坊里,孩子们用彩纸剪出“星星的翅膀”;泥塑区的小艺术家们塑造着心中的童话世界;竹编摊位前,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希望的红船”;最受欢迎的拓印体验前,二十余名孩子排起长队,将非遗纹样与童真创意定格在宣纸上……每个摊位前都配备专业讲解员,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传递着文化背后的精神密码。

慰问环节将活动推向了情感高潮。当主办方为50个家庭送上装有非遗手作材料的爱心礼包时,一位母亲激动地说:“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既感受到文化魅力,又收获了社会尊重,这是最好的康复礼物。”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表示:“我校作为一所扎根广州、服务湾区的高职院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我们充分发挥甘泉书院等文化平台的优势,整合增城区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哲学系等优质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特殊教育需求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文化育人、公益助残’的特色路径。 我们坚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为这些特殊的孩子铺设更多可能之路,让他们在未来的征途上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随着夕阳余晖洒满活动现场,这场非遗与爱心交织的盛会圆满落幕。但爱的传递永不止息——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非遗+公益”模式,让传统文化成为孤独症儿童成长的阶梯,让社会关爱如星火燎原,照亮更多“星星的孩子”前行之路。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玲 供图:达智 审核:组织部(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