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欢迎您!

| 学院主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甘泉书院举办第一期“湛甘泉思想研究青年学术沙龙”

2025-05-11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洪美珊

为进一步推进甘泉书院与广东省甘泉文化传承与创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甘泉书院在既有学术平台“甘泉文化大讲堂”及“湛甘泉文选研习”基础上,创新推出“湛甘泉思想研究青年学术沙龙”。5月7日上午,第一期学术沙龙在游艺斋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孙伟鑫担任主讲人,基地负责人宋婕教授、甘泉书院三大中心负责人、国学与美育教学团队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教学团队部分教师共同参与。

谭习龙副教授主持本次活动

沙龙由甘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谭习龙副教授主持。他首先对报告的主题进行导读,指出其学术与现实价值。孙伟鑫博士研究生以《湛甘泉“博文约礼论”》为题展开学术报告,他从汉唐儒者对“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解释谈起,指出宋明理学家对此概念的诠释转向,具体表现为:程颐将“博学约礼”理解为“博学多识,使之知要”,而朱熹则在程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博文”属“知”,“约礼”属“行”;“博文”属“道问学”之事,“约礼”属“尊德性”之事;而从顺序上看“博文”为先,从目的上看“约礼”为重。在朱子的思想中“博文”与“约礼”虽然不可分,但亦不可合,二者是“异质同体”的关系,而这种观点是湛甘泉“博文约礼”论的思想“锚点”。

孙伟鑫指出,湛甘泉对“博文约礼”的解读与朱子有所不同。在湛甘泉看来,“博文”属“知”,“约礼”属“行”,二者皆是基于道德本心所驱动的道德行为,因此二者都并非“心”外之物,而是在“心”上用功的不同向度,是“同质一体”的关系。具体到工夫的操作中,孙伟鑫认为,湛甘泉的“博文”是工夫下手处,而“礼”即是天理的“发用”,天理又是道德本心的“呈现”。因此“礼”即是道德本心,湛甘泉的“约礼”就是紧扣在“心体”上用功。故而湛甘泉认为“博文”兼“约礼”才是中正之学,王阳明与湛甘泉在这一点上的立场是一致的。

孙伟鑫博士研究生主讲

然而,孙伟鑫指出,湛甘泉的“约礼”工夫与王阳明的并不一致,在湛甘泉看来,王阳明的“约礼”是“自约”,“心体”上无工夫可用。湛甘泉反对这种“本体上无法用功”的观点,认为这种看法不合经典,他指出“约礼”即存养“心体”的工夫,而非对“心体”的形容语,否则容易导致“念起念灭”“认欲作理”等弊端。由此可见,湛甘泉的“约礼”实际上指的是“研几”工夫。随后,孙伟鑫从《周易·系辞》中关于“几”的观念展开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在宋明理学家的诠释中,“几”从易学的观念逐步转变为修身工夫的“关键词”,成为形容介于“已发”“未发”之间的心理状态。湛甘泉的“约礼”是要求吾人在道德本心呈露时当下肯定,突出“几”的“先天”性,将“心体”的呈现扩展开来,实现“逆觉体证”。

孙伟鑫还指出,湛甘泉担忧阳明学派将“约礼”片面内化,导致所约之“礼”丧失客观性。如果将“博约”用功处局限在“纯粹意识”的场域中,凭空玄想本体,就容易导致“认欲作理”“师心自用”的弊端。因此,“博文”与“约礼”的工夫并非完成时,反而容易陷入“自欺”的困境。据此,他批判阳明之学易导致学者“不待学与虑,不消得读书学问”,因而主张用“博文”的工夫印证“约礼”,这一点与陈献章、王阳明的“悟道”经过若合符节。

孙伟鑫对“博文约礼”进行辨析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心具理”与“心即理”、“博文约礼”对当下青年修身立德的启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是在青年学生如何区分“欲望”与“志向”的问题上,孙伟鑫基于甘泉心学提出三重路径:其一要立志,分辨为己之学(身心性命)与为人之学(功名利禄)两种追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学习内容;其二,通过反思训练超越欲望的洪流,实现向本心的澄明与复归;其三,当即依从本心所指示的方向而行事,将致良知贯穿于学习与工作,使日常实践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

与会人员热烈讨论

孙伟鑫博士生对问题进行回应

最最后,甘泉书院执行院长宋婕教授在总结中指出,青年学术沙龙旨在培养甘泉研究的学术新生力量,倡导青年学者要“立乎其大”,推动“学业”与“志业”的协同精进,并勉励有志于甘泉研究的青年学者达成“学业”与“志业”的共学、共进、共成。她强调,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湛甘泉思想研究的理论纵深,夯实甘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根基。

宋婕院长总结发言

会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湛甘泉思想研究青年学术沙龙”的举办,标志着甘泉书院在思想传承与学术创新领域迈出重要一步。通过搭建青年学者深度对话的平台,沙龙不仅激活了湛甘泉思想研究的学术活力,更以“小课题、精研讨”的模式,推动经典诠释与现代价值的有机融合。未来,甘泉书院将以沙龙为纽带,持续汇聚国内外学界新锐力量,进一步深化湛甘泉思想研究,同时,书院将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动,推动甘泉文化从学术研究向社会教化的转化,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赓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贡献思想资源。

(供稿:谭习龙 供图:苏达智)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语言艺术教学实践课助力文化育人

下一篇:“湛甘泉文选研习”第四期活动顺利举办